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朝鮮族長鼓,以及朝鮮族長鼓的基本打打法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長鼓常見的有三種,一種是朝鮮族長鼓,另一種是瑤族長鼓,還有一種是福州狼串。朝鮮長鼓主要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鮮族聚居地區,又名伏鼓。瑤族長鼓於宋代已流傳,多以燕脂木製作,工藝精細,主要用於舞蹈伴奏。福州狼串,也稱為福州長鼓,是福建民間傳統打擊樂器,多用於福建民間音樂。
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帶。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中。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而中空,中段細而實。全長(70—80厘米,鼓麵直徑約40厘米。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
粗的一端蒙牛皮、馬皮或豬皮,細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魚皮或狗皮,皮膜以鐵圈為框,由皮條或繩索繃緊並可調節張度。鼓身外塗紅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為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可根據需要調節音高。
瑤族長鼓,流傳於瑤族地區的細腰鼓,主要用於舞蹈伴奏。早在12世紀的宋代,瑤族人民已能製作長鼓。但不相送、不出售,並且寨寨都有。古時稱為“鐃鼓”或“銃鼓”。明清兩代仍以鐃鼓為名,至今有的瑤寨還將長鼓叫作鐃鼓。
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形美觀,多以燕脂木製作,鼓身呈一長筒形,長83厘米左右,係用一整塊木料車旋而成,中腰較細而實,兩端稍粗麵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體彩繪著雲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圖飾,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有的還在鼓的兩端和腰間係著8個小銅鈴。
狼串又名狼帳、狼杖(狼丈)、福州鼓、福州長鼓、福建長鼓、弄杖、狼鼓、蓬蓬鼓。福建民間傳統打擊樂器,與朝鮮長鼓、壯族蜂鼓一樣都是中國古代細腰鼓類樂器的遺存。多用與閩劇伴奏和福建民間器樂合奏“籠吹”、“福州茶亭十番音樂”、“漳州南詞”“十全腔”等其他福建民間音樂。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流傳至今的隻有伽倻琴、嗩呐、洞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餘種。
長鼓舞一般指瑤族長鼓舞。中國瑤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廣東、廣西、湖南等省瑤族聚居地區。朝鮮族長鼓舞,吉林省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媒體上常見的長鼓舞是朝鮮族長鼓舞。
你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做出準確的回答。
鼓身圓形,木製,蒙皮,中間細實,兩端粗空,可發兩種不同的音色。鼓身用一段椿木,呈圓筒形,樺木或楊木多塊木料拚合,也可掏空或旋製而成。全長56厘米~70厘米,兩端鼓腔粗而中空,中間鼓腰細而實心,呈兩個倒接的腳杯狀。左端鼓腔長18厘米~22厘米、鼓口直徑24厘米~26厘米,右端鼓腔長16厘米~20厘米、鼓口直徑22厘米~24厘米,中間鼓腰直徑10厘米~12厘米,從而形成兩個大小不同的共鳴腔。鼓身外表塗以紅漆,繪有描金花紋圖案。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左端鼓腔稍大,多蒙一塊較厚的牛皮、馬皮、驢皮或豬皮,以使其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右端鼓腔略小,多蒙一塊較薄的鹿皮、羊皮或狗皮,以使其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用繩索繃緊並可調節鼓皮的張緊度,因而每個長鼓可以發出兩種不同的音色,粗端發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發出清脆明亮的高音,還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皮麵縫在兩個直徑41厘米~48厘米的圓鐵圈上,分別蓋於兩端鼓口,鐵圈四周各置八個鐵鉤,拴以皮條或鼓繩,相鄰兩繩間穿以可活動的皮套,又稱浮轉,左右移動皮套可調節鼓皮張力。鼓身外塗紅漆。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左右兩端分別稱為手鼓麵、棰鼓麵,都無固定音高,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將其調成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能根據演奏的需要來定音。鼓棰用竹條或細竹製作,棰長40厘米。
古代的長鼓,用獐皮做左邊的厚鼓皮,用狗皮做右邊的薄鼓皮,鼓筒采用木材或多層紙、薄鐵等材料製成。長鼓有沙市6個銅製的龍頭形鉤子,鉤住鬆緊繩。鬆緊繩用三股真絲線製成,每隻鼓上裝有8全套袖,即用來調整鼓繩的皮套。
長鼓舞是瑤族和朝鮮族的舞蹈。
1、瑤族長鼓舞。
中國瑤族聚居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花鼓”,流傳於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等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專門表現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瑤族長鼓舞多在瑤族傳統節日及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
2、朝鮮族長鼓舞。
吉林省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朝鮮族長鼓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東朝鮮,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明清時期,朝鮮族人口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長鼓舞隨之傳入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
瑤族長鼓舞簡介:
瑤族長鼓舞中國瑤族聚居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瑤語叫“挨汪都”,又稱“打橫鼓”“調花鼓”,流傳於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等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瑤族長鼓舞有多種表演套路,或專門表現造屋動作,或在舞蹈中融入動植物有趣的形態。瑤族長鼓舞多在瑤族傳統節日及慶祝豐收、喬遷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表演。瑤族長鼓舞曆史悠久,它脫胎於起源很早的祭盤王儀典及一些巫術活動中的舞蹈,現已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文娛活動。連南瑤族長鼓舞是隋唐時期排瑤祖先遷徙到連南時帶入的,其後隨著耍歌堂的興盛而流行起來。
1、鼓舞表演。表演道具長鼓舞的主要道具長鼓,宋、清兩代相關古籍均有記載。宋時稱銃鼓,又稱長大腰鼓,清代已稱為長鼓,現仍基本保留著古代長鼓的形製特征。鼓長約三尺,中間小兩頭大,呈雙喇叭狀,用沙桐木為鼓身,中間挖空,兩頭蒙羊皮或牛皮作鼓麵,並用麻線拉緊而成。舞時加背帶,把鼓橫掛於頸背,既便於拍打又便於舞蹈。
2、人數隊形。長鼓舞表演時人數不限,兩人以上成雙數即可。兩人為一個組合,相距為三至四步,左肩相對。每個舞蹈可由若幹組合組成,在領舞的鼓點指揮下,各對組合時而橫穿直插,時而大圈或小圈起舞,隊形或橫排或斜排,時分時合,並常見小方格、大方格陣式,村遊時還有隊列式表演,場麵圖形變化豐富多彩。
3、舞者動作。舞者手的動作是兩手旁伸,兩肘微彎,手心向下,主要是拍擊兩頭鼓麵。舞蹈動作則集中於腰腿,上身略前俯,雙膝微屈為基本形態,兩膝以有節律的伸屈帶動身體上下顫動為基本動態,這種基本形態和動態,融匯貫穿於長鼓舞的各式表演之中。但有的村寨以跳躍旋轉見長,粗獷奔放,剛中帶柔;有的則以雙腿半蹲,身體上下起伏的節律突出,優美矯健,柔中帶剛,舞蹈動作又各顯特點,各具風格。
4、鼓舞鼓譜。長鼓舞以舞者擊鼓發出的音響節拍作為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頭發出“咚”的一聲,左手持竹片彈擊鼓尾發出“啪”的一聲,雙手同時拍擊鼓麵發出“咣”的一聲,三種音響加以變化組合,便組成了長鼓舞的各種鼓譜。有齊奏和一領一和兩種擊法,用“大圓圈鼓”鼓譜時要齊奏,即全體舞者的鼓點須一致,舞蹈動作亦齊整;而用“鼓頭”“起換堂”“圈背靠”等鼓譜時則要一領一和,即由一人領先半拍擊鼓,餘者跟後半拍和之,舞蹈動作亦伴隨鼓點進行。不論哪種擊法,鼓點在長鼓舞中都起著指揮作用,即使表演人數眾多,也能令動作和隊列整齊,變化有序。
5、表演程式。長鼓舞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表現內容有模擬生產勞動的“種樹鼓”“砍樹鼓”,有演繹排瑤不同姓氏的敘事性的“十二姓鼓”,有以風趣手法展現排瑤男女婚戀習俗的“鬥雞鼓”,有表達歡樂情緒的“歌堂鼓”,還有祭祀祖先的“盤古王鼓”等。每逢春節、元宵、三月三起願節、六月六賽土神,十月十六耍歌堂,以及香歌節等傳統節日,瑤山村寨處處可見攜鼓盛裝的青年男性鼓手,頭纏紅布,上插雉翎,翩躚起舞,可聞銃炮、铓鑼、牛角、嗩呐聲伴著“咚啪、咚啪”的長鼓聲響徹山野。
朝鮮族長鼓舞簡介:
朝鮮族長鼓舞,吉林省圖們市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朝鮮族長鼓舞起源於印度的細腰鼓,又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再傳入東朝鮮,成為朝鮮民族音樂的主要打擊樂器。明清時期,朝鮮族人口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長鼓舞隨之傳入中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舞蹈。朝鮮族長鼓起源於印度細腰鼓,又名“杖鼓”。公元4世紀時,細腰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中原,而後又東傳朝鮮。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延邊歌舞團將長鼓舞搬上舞台,從而擴大了長鼓舞的影響,60年代又在獨舞的基礎上,創作出長鼓的群舞表演。長鼓舞不僅鼓技驚人,花樣翻新,亦在於表達喜悅、歡快的情緒,以優美的舞姿和嫻熟的鼓技給人美好的藝術享受。
1、表演形式。朝鮮族長鼓舞既可集體表演,也可單獨表演。女性長鼓舞風格優雅,男性長鼓舞活潑瀟灑。表演時以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舞者肩挎長鼓,右手持鼓鞭,邊跳邊敲。長鼓不僅是舞蹈的道具,也是伴奏樂器。整個舞蹈集演奏、演唱、舞蹈於一體,實現了人、鼓、樂的高度協調。
2、演奏特點。長鼓聲音語言,主要為噔、噠、空三種,通過不同組合變化,成為不同節奏。美在鼓聲的鏗鏘、歡快。長鼓兩端的鼓桶由纖細的腰身連接起來,來回穿梭的縮繩將兩端的鼓麵牢牢固定。舞者將鼓橫掛胸前,左手拍鼓,右手執竹片敲擊,邊跳邊敲鼓。長鼓兩麵具有不同的高、低音,呈現的節奏抑揚頓挫。
3、演奏方式。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腹前,左手拇指扶住鐵圈,其餘四指可單指敲擊或一起拍擊手鼓麵,右手執鼓棰敲擊棰鼓麵。經過人們不斷地發掘、整理,演奏技藝極為豐富。手鼓麵奏法。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悶鼓點等四種,棰鼓麵。右手奏法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敲擊的節奏變化有四十多種。常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獨唱、舞蹈伴奏。
演奏長鼓時,右手執細竹條敲擊,左手拍打。有兩種演奏形式:一種是將較小的長鼓橫掛在胸前邊舞邊奏,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另一種是將稍大的長鼓置於木架上,擺在演奏者麵前專作為樂器演奏,為聲樂伴奏(如伽倻琴彈唱)或參加器樂合奏,常用來表現輕快、歡樂的情緒。 長鼓在熟練的演奏者敲擊下,兩個不同的音響參插交錯,兩種不同的音色忽隱忽現、時輕時重、抑揚頓挫,音色分外清麗鮮明。以獨特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達出複雜而細膩的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朝鮮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瑤族:
瑤族(狹義)祖先為盤瓠,居住地區多為亞熱帶,海拔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風景秀麗。因生產方式、居住、服飾和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麵的差異,有“茶山瑤”、“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別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雲南、廣東、貴州等省。與南越族原住居民有深遠關係。
瑤族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區裏麵。瑤族有自己的語言,支係比較複雜,各地差別很大,有的甚至互相不能通話,通用漢語或壯語。曆史上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1982年中央民族學院語言研究所苗瑤語教研室盤承乾、鄧方貴、劉保元等以拉丁字母為基礎,並根據1957年12月,國務院討論通過的《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設計字母的五項原則》,設計了一套瑤族勉語的文字方案(草案)。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 ,其曆史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的遠古。瑤族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根據《盤瓠》、《渡海》和《長鼓》三個神話傳說推斷,瑤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較強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帶。
朝鮮族: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朝鮮族最大聚居區。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事飼養、栽培、采集等副業。有優美的民族文化藝術傳統,能歌善舞。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自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地區定居。清同治九年(1870)鴨綠江北岸有二十八個朝鮮族聚居鄉。光緒七年(1881)吉林省設荒務局,廢除圖們江左岸的禁山圍場之製,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下設十七個社,十六年改琿春招墾總局為撫墾總局。宣統二年(1910)東北地區朝鮮族達十萬九千餘人。在開發東北邊疆,反對封建統治及對外侵略的鬥爭中作出了貢獻。建國後實行了社會改革,各項事業均有發展。
長鼓分兩種,一種是朝鮮族長鼓。另一種是瑤族長鼓。朝鮮長鼓主要流行於吉林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它朝鮮族聚居地區,又名伏鼓。起源於古代的細腰鼓; 瑤族長鼓於宋代已流傳,多以燕脂木製作,工藝精細,主要用於舞蹈伴奏。圖為瑤族長鼓。 ◆朝鮮族長鼓,又稱杖鼓、兩杖鼓。流行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鮮族聚居地區。 長鼓為古代細腰鼓的變體。隋唐時期已用於宮廷九、十部樂中。宋代《樂書》:“杖鼓、腰鼓、漢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類,皆廣首纖腹。”沈括《夢溪筆談》:“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今日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元代記載尤詳,《元史·禮樂誌》:“杖鼓,製以木為匡,細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繡帶,右擊以杖,左拍以手”。 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而中空,中段細而實。全長(70—80厘米,鼓麵直徑約40厘米。兩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別。粗的一端蒙牛皮、馬皮或豬皮,細的一端蒙鹿皮、白色魚皮或狗皮,皮膜以鐵圈為框,由皮條或繩索繃緊並可調節張度。鼓身外塗紅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別,可發出兩種不同音色,粗端為柔和深沉的低音,細端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為四度或五度音程關係,並可根據需要調節音高。 演奏時,坐勢,置鼓於架上;立勢,將鼓掛於奏者身前,右手執鼓棰敲擊細端鼓麵,鼓棰用細竹條做成,長40厘米左右,棰頭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邊,用其餘四指拍擊。演奏技巧豐富,左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和悶鼓點四種,右手有單鼓點、單花點、雙花點、滾奏、震奏等多種。演奏者往往是不10至20歲的年輕姑娘. ◆瑤族長鼓,流傳於瑤族地區的細腰鼓,主要用於舞蹈伴奏。早在12世紀的宋代,瑤族人民已能製作長鼓。但不相送、不出售,並且寨寨都有。古時稱為“鐃鼓”或“銃鼓”。明清兩代仍以鐃鼓為名,至今有的瑤寨還將長鼓叫作鐃鼓。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形美觀,多以燕脂木製作,鼓身呈一長筒形,長83厘米左右,係用一整塊木料車旋而成,中腰較細而實,兩端稍粗麵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體彩繪著雲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圖飾,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有的還在鼓的兩端和腰間係著8個小銅鈴。 在瑤族的民間舞蹈中,《長鼓舞》是最為著名的。舞蹈者將鼓斜掛腰側,雙手拍擊,或左手執鼓中部,用右手拍擊,邊擊邊舞,長鼓既是伴奏的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瑤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這天,人們便會如醉如癡地跳起長鼓舞。 長鼓瑤語稱"播公",其曆史悠久。南宋紹興二年(1132)五月三日頒發的《十二姓瑤人進山榜文》載:"天子殿前,國王長衫大袖,長腰木鼓,斑衣赤領,琵琶吹唱。"據此已有800多年曆史。傳說瑤族始祖盤瓠上山打獵,與一野牛搏鬥時跌落懸崖,死在一棵樹權上。人們便挖空樹心,剝下牛皮蒙成長鼓,日夜敲打以祭盤王。 長鼓按其形狀分小、中、大三種。小長鼓亦稱短鼓,長約70-90厘米,鼓腰直徑為4-6厘米,兩端鼓麵直徑為8-10厘米;中長鼓亦稱長腰鼓或黃泥鼓,長約110-150厘米,鼓腰直徑約15-20厘米,兩端鼓麵直徑約25-30厘米;大長鼓亦稱賽鼓,長約 180-240厘米,鼓腰直徑約20-25厘米,兩端鼓麵直徑約30-50厘米。無論哪種長鼓,均由木質鬆軟的樹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麵,塗上油漆,繪上龍鳳圖案。 長鼓的擊鼓動作有72套,大多是表現生產、生活內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種地、摹仿禽獸動作等,形象生動,富有生活氣息。擊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動作柔和緩慢,武打粗獷豪放;有2人對打、4人對打,也可大群人圍成圓圈打,氣氛熱烈,鼓聲洪亮。演奏者大多是壯年男子,現也有女子敲打.瑤族打長鼓大多在農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舉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瑤族"盤王節"最為盛行。"還盤王願"三年一小願,十二年一大願;小願打長鼓三天三夜,大願則打七天七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此類活動由同姓宗族組織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則以村為單位組織,而且不限 於上述節日,國慶節、春節或慶賀豐收時,均可打長鼓
采納哦
關於朝鮮族長鼓和朝鮮族長鼓的基本打打法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查看更多關於朝鮮族長鼓的詳細內容...
三缺一什麽意思中文?三缺一是什麽意思啊?
韓國半導體代工巨頭大動作!員工主動辭職
無機物的定義是什麽生物(什麽叫有機物,什麽叫無機物)
聲調符號大全(聲調符號是什麽)
宜明昂科-B早盤漲超16% 擬以9819萬元出售上海工業土地
翅膀麵具雉刀是誰、陰陽師翅膀麵具雉刀是什麽式神
輸卵管位置圖在肚臍什麽地方(輸卵管堵塞的位置,圖片)
夠快雲庫官網?為什麽說夠快網盤的協作功能強大?
南京銀行二〇二五年新年獻詞
郊區旅遊的文案;旅泊網?